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当它出借东京展览,网友大骂是向日本“政治献媚”!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2019年1月16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出极为珍稀的文物,举办万众瞩目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不仅日本当地一时万人空巷,许多国人也不远万里亲往观展。

引得如此轰动,不仅由于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名家之一颜真卿的声名,还因他的代表作——《祭侄文稿》。此次海外借展,是这幅名作自1997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出后的首次出岛。
不过,此次出借也引发了网友们的情绪,大骂此举是向日本“政治献媚”。为什么呢?我们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国仇家恨,痛彻心扉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夹杂着时代的国仇家恨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浓郁情感。

它是颜真卿为堂侄颜季明所写的祭文,纵28.2厘米,横77厘米,还不到四张A4纸大小。正文共有234字,字迹潦草,涂抹严重,就算加上涂抹掉的34字,也不过268字

横屏观看


▲《祭侄文稿》。唐·颜真卿,行书,横卷。

第一眼看到《祭侄文稿》,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有相同的疑惑:这样一份“草稿”,凭什么誉满天下?殊不知,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满纸潦草中体现出来的。在大面积的潦草、涂抹中,反而实现了另一个高度。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这是文稿创作的日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初三。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祭祀对象是被追赠赞善大夫的侄子颜季明,颜真卿堂兄颜杲卿的少子。颜杲卿少年入仕,曾在魏州录事参军任上“振举纲目,政称第一”。

“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三年前,天宝十四载(755年),那场终结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 称兵犯顺。

叛军的“渔阳鼙鼓”响彻河北,不到一个月,洛阳即遭沦陷,半壁江山失守。朝廷震怖,唐玄宗听闻后悲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

还是有的——“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此时颜杲卿常山太守,季明随父同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县);真卿因为得罪了权相杨国忠被外放为平原(治所位于今山东德州陵城区)太守。

这两郡皆属河北道,常山更是在叛军南下的军事要道上。颜杲卿假意降贼,等待时机。颜真卿则在瞒过敌人的猜疑后,集结周边抵抗力量,并派人联络朝廷。玄宗听说后喜出望外:“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杲卿听闻真卿公开打出旗帜,便立刻派季明前去联络,真卿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竟是与侄子最后一面

▲ 仁兄爱我……爰开土门

季明复命归来,杲卿当机立断,举兵夺回战略要地土门关。而真卿集结仍心向朝廷的数郡,河北情形一时好转。可安禄山也非泛泛之辈,发觉后方不稳后果断回师,派史思明进攻常山。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写到此处,真卿心乱如麻,反复涂改,对“贼臣”的入骨之恨跃然纸上。

当时常山尚未形成完备的抵御能力,只有太原尹王承业部离常山最近。可王承业竟因之前冒吞土门之功未果,心生怨怼,坐视不救

▲ 河北正定古城中的开元寺塔以及五代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残碑。现存的开元寺塔经过明代大修,但仍保持唐初风格。斯土斯民,见证着忠烈之士的感慨悲歌。摄影/鲁宇譞
颜杲卿率部死守常山六天六夜,最终城破被俘。叛军当面残忍杀害季明以及颜真卿的外甥卢逖。颜杲卿与部下袁履谦及子侄,则被叛军带到洛阳,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肢解戕害,百姓不忍直视。
临死之前颜杲卿仍痛骂叛贼,贼人便用铁钩钩断了他的舌头,杲卿仍含糊骂贼,直至气绝。回想起如此的人寰惨剧,真卿心在滴血,写下“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后人读至此处,亦只能叹一声呜呼哀哉!
不久,颜真卿离开平原,奔赴唐肃宗的行在,被委以重任。

▲ 呜呼哀哉。

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后,唐军逐渐占据优势。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便派杲卿长子、季明的大哥颜泉明打探亲人遗骸下落。
泉明百般探求,最终仅在洛阳得颜杲卿一脚,在常山收殓了季明头骨归来。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此稿。
清代文人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说道:“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当完整了解《祭侄文稿》背后这惨烈的故事后,我们便能理解,当时为何很多人抗议法书出借日本展览,甚至有激愤的网友大骂此举是向日本“政治献媚”了。
国仇家恨仍历历在目,又岂能容忍这样一份饱含爱国情怀的作品,出借到至今不肯全面承认战争罪行的地方呢?

书如其人,光焰万丈

只是,一味辱骂,发泄情绪,并非我们欣赏《祭侄文稿》的初衷。纵然不考虑那些因素,单从艺术价值而言,杂乱潦草之中亦见真章。

颜真卿出身的琅琊颜氏,自魏晋以来诗书传家,兼擅诸艺,书法便是其一。颜真卿在《草篆帖》中颇为自豪地写道:“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

▲ 琅琊颜氏双忠。

长大后的颜真卿,结识大书法家草圣张旭。这位被老杜誉为“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颠”,向后辈详细讲述笔法笔势和结构布局,后来颜真卿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便是《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得草圣真传,加之多年勤勉苦练,颜真卿自言“真草自知可成矣”。有了篆隶楷草的深厚功底,行书水到渠成,各种书体无一不精,成为王羲之之后一位集大成者。

▲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东京展览以“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为题,虽有夸张吸睛之嫌,但颜真卿确是担得起这份盛赞
颜书给人一种骨力雄强、筋肉丰满的质感,一大原因便是“中锋用笔”。相比王羲之等魏晋以来名家偏爱侧锋书写,中锋为颜书结体开阔宽博,用笔整饬凝炼、沉雄浑厚奠定基础。
颜书的格局与气象高度统一,完全摆脱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流美秀逸的影响,开辟出新的天地,形成独树一帜的“颜体”

▲ “书法冠唐贤”“书至于颜鲁公” “振铄千古”“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在《祭侄文稿》后面,历代的收藏家、观者纷纷留下题跋,毫不吝惜自己对颜鲁公的崇敬之情。图为元代收藏家张晏所作,称文稿为“在世颜书第一”。

《祭侄文稿》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珍宝,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作为草稿,而非书法创作,颜真卿单纯抒发心中悲痛,并没有刻意地作艺术化处理。它忠实记录了书者情绪由稳定平实到慷慨激昂、悲痛欲绝的心路过程
从整体布局来说,开端文字还是平静、易读的行书,但随着祭文展开,笔画变得急促,数处涂改,文字排布亦时疏时密;到情绪激越的地方,便彻底变为笔走龙蛇的草书了。
全文仅7次蘸墨,一笔蘸墨后连写数十字,一气呵成,写错的地方信手涂去,可谓激情汹涌。墨干了也不管,全文多次出现枯笔,更让人感到悲壮苍凉。
令人唏嘘的是,《祭侄文稿》并未为颜氏家族的悲剧画下句号。凭借安史之乱中有勇有谋、忠肝义胆的表现,颜真卿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历任高位,官至太子太师。但他刚直不阿,先后得罪奸相元载和卢杞,“贼臣”不绝,只是换了个人名。

▲ 西安竖立的颜真卿塑像,其背后所刻为其行书代表作《争座位帖》。摄影/李文博

兴元元年,卢杞向德宗进谗言,说颜真卿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可派去晓谕举兵叛乱的节度使李希烈,令其归降,摆明借刀杀人。
75岁的颜真卿欣然领命,视死如归。果不其然,李希烈扣押颜真卿,希望他效忠自己,遭拒后将其残忍缢杀。
颜真卿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遗体被恭迎回朝,唐德宗废朝五日,以表悼念,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真如宿命一般,颜氏两代人先后遭贼臣陷害,死于叛军之手。颜真卿“祭侄”文稿,何尝不是祭自己



伯仲之间,更进一步
虽然《祭侄文稿》及颜书名重后世,但有唐一代至北宋初年,王羲之才是有皇室背书的书坛“宗主”。当时对颜书的评价,多为中正、准确、庄重、严峻、强劲,很少用纯粹艺术审美意义上的优雅”或“美”来形容。
直至宋代士大夫阶层崛起,颜真卿的地位才随之上升。宋仁宗庆历年间,自述为“君子之党”的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蔡襄等新政倡导者,在朝堂上,是心系天下的贤臣能吏;在庙堂外,文学艺术亦颇有造诣。
韩愈曾说“羲之俗书趁姿媚”,继承并发扬韩愈文学艺术理论的北宋诸家,在不同维度批评王氏书风过于熟练油滑,规劝文人发扬个性

▲ 浙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颜真卿书碑,是他在湖州刺史任上所写。

那谁可为士人书风之榜样?欧阳修的目光聚焦在了颜真卿。他评价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将颜书的圆、拙与羲之的方、巧进行对比,甚至上升到儒家处世为人的基本准则上。
欧公之后,新一任文坛领袖苏轼继续大力倡导颜体。他将颜书与杜诗、韩文、吴画并称为“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横屏观看


▲ 苏轼的《寒食帖》与《兰亭序》《祭侄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猛烈的宣传攻势下,颜体成为最受士民追捧临摹的书体,皇室也逐渐认可并重视颜书。到北宋末期,内府已收藏了《争坐前帖》《争坐后帖》《祭侄文稿》等28件。
南宋末年,颜真卿“品行中正的儒家殉道者”的形象,被完全固定下来,颜氏的“中正之笔”成为文人学书的典范,完成了“超越王羲之”。
南宋灭亡后,内府珍宝蒙尘。《祭侄文稿》万幸未毁于兵燹,几经辗转被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收藏。
至元二十三年的一个夏日,一生醉心纸墨的鲜于枢,在书房困学斋中赏玩这幅以数本珍贵古书换得的珍宝,并恭敬题跋:“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赞誉:“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经由这位当时的书坛领袖一锤定音,从此后世皆尊其为“天下第二行书”。
此后《祭侄文稿》辗转于元人张晏,明人吴廷,清人徐乾学、王鸿绪等人之手,最终被献入清宫内府。历任藏家与欣赏过的文豪大师,当然少不了“章宗”乾隆皇帝,都曾钤印题跋。
抗战期间,《祭侄文稿》随故宫国宝南迁避寇,并于1948年后运往台湾。文稿传承有序,真迹无误。相比仅见摹本的《兰亭集序》,难怪很多人认为它才是天下第一行书。


来源:《中华遗产》2023年03期
撰文  |  井宇阳
编辑  |  zq

▲点击上图可购买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这里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

2023年增刊《明十三陵》专辑热卖中,点击海报抢鲜


CHINESE HERITAGE
——往期推荐——

看完这2.3万件文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会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2023-05-26

世界遗产在淮安: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

2023-03-23

河海兼运:宁波到底凭什么?

2023-05-08

新刊推荐 | 《西游记》你真的看懂了吗?

2023-05-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